close

撰文者:王可育

      約翰.瑟巴斯倩.巴哈(Johann Sebastian Bach, 1685-1750)一生中最主要的三個工作地點,分別為威瑪(Weimar)、柯登(Cöthen)、萊比錫(Leipzig),而他創作最為順遂的時期,則是171723年間於柯登受雇於雷昂波德王子麾下。由於王子所信奉的喀爾文教派,並不十分重視教會的儀式音樂,因此,巴哈在柯登時就得以專注於一般樂曲的創作上,也完成了許多代表性的作品,如無伴奏小提琴及大提琴奏鳴曲、《平均律鋼琴曲集》等。此首《A小調無伴奏長笛組曲》即為此時期下的產物。

     巴洛克時期的舞曲已發展成為一種風格化的音樂作品,並非只是單純的舞蹈用途,而是成為上流社會中,供大家欣賞或演奏用的音樂。在巴洛克中期之後,組曲在德國音樂家佛瑞柏格(J. Froberger, 1616-1667)的設計下,出現了一個由四首固定舞曲組合的編排方式,亦即阿勒曼德舞曲、庫朗舞曲、薩拉邦德舞曲、基格舞曲。後來的作曲家如巴哈或韓德爾也採用此種格式,但有時仍會選擇不同舞曲做搭配,如這首《A小調無伴奏長笛組曲》即由阿勒曼德舞曲、庫朗舞曲、薩拉邦德舞曲以及英國布雷舞曲組成。

     第一樂章阿勒曼德舞曲源自於德國,通常為四四拍,並使用短的流動音型以類似即興的方式構成一連串和聲變化。後來的演奏家在面對此樂章時,常會困惑於其不合語法的創作方式。就管樂器而言,這首作品沒有任何可以換氣的地方,並且是巴哈的長笛作品中唯一出現a3音-此音為巴洛克長笛所能演奏的最高音。因此也有人認為這個樂章可能是為了弦樂器所創作。第二樂章為庫朗舞曲,快速的三拍子,曲中帶有類似跑步般的性格,其旋律主題也常流轉於高低聲部間。第三樂章薩拉邦德舞曲源自西班牙,為緩慢的三拍子舞曲,曲調沉緩而哀傷。第四樂章為帶有英國風格的布雷舞曲。布雷舞曲源自法國,與英國舞曲均為快速的兩拍子舞曲,其輕快的流動性與敏捷的姿態,形成一首簡潔有力的終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oyu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